揭秘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廖氏宗族

hi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廖”,都是全球多万廖氏宗亲之一。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廖氏宗族”再点击“   七嵌箴规:

第一嵌:生廖死张,故曰张廖;

注解:张廖氏族人在世的时候一切相关事务,都以廖姓为本进行记载,逝世后神主牌和墓志、祭祀则写成张姓,代表廖、张实为一家,不分血缘。

第二嵌:不食牛犬,知恩无类;

注解:张廖氏二世祖友来公为了报答牛、犬的救命之恩,发愿不吃牛肉、狗肉,并告诫后世裔孙要恪守此规。

第三嵌:得正祀位,篮轿八抬;

注解:友来公因家父元子公逝世,发愿“生而姓廖,以报母族。死而姓张,归宗父脉。”先祖得正祀位,内心甚感安乐,比坐八抬大轿还高兴。

第四嵌:嗣续为女,继绝为先;

注解:张廖氏族人招了上门女婿,生男婴遵循“生廖死张”的原则,如果上门女婿是家中独生子的,那么生身之父无归宿的人,待子生孙必须先继承祖父为当务之急;如果是次嗣女继承生父香火的须写明“张廖妈”,以明由来。上门女婿回归本姓,不入张廖祠堂奉祀。

第五嵌:制无苟且,恐生戾气;

注解:在守制中如果有女孩子怀孕,恐生脾气暴躁的婴儿,应注意胎教,不能疏忽。

第六嵌:堂教修谱,敦亲睦族;

注解:即祠堂除了作祭祀、修谱之外,还兼作教育后代子孙阐明祖训,引导后代和睦相处。

第七嵌:迁籍修谱,天下一家。

注解:指后裔迁居外地,要姓张或是姓廖都可以,但必须在家谱中注明。后裔如果从母系本姓“廖姓”又称“活廖死张”、“张骨廖皮”;后裔若从父系本姓“张姓”则系承继本姓,这些都要在书谱中要写明缘由,以使后代子孙了解自己的来源。这样的作法可以使“张姓”、“廖姓”、“张廖姓”三姓相通为一家,确保以后子孙各房分散再远,一看序谱,也知道是一家人。

张廖一族历代对祖先所制定的这七条祖训(“七嵌箴规”),都非常的遵守并刻意经营,明永历十五年(年),第五世廖道文、廖道行在祖祠旁兴建“溪口楼”时,更将其大门的门嵌特设为七嵌,用意是要子孙时时刻刻铭记祖先留下的“七条祖训”,足见张廖族人对这个祖训的重视。

官陂张廖氏《上祀堂族谱》清代同治九年庚午(年)秋月置原版照片,张能炮、张振良收集整理:

 宗族荣耀

伴随着张廖氏人口与财富的增长,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该宗支的士绅不断涌现了出来,据族谱记载,6世祖日旺官授通判,7世祖兆基,讳灿,检选侍卫,历官瑞安协镇。此后族中有功名的人才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十、十一、十二、十三世最为密集。其中最显著的为:年张耍(即万礼)抗清参加了郑成功的队伍,于年被赐封为建安伯,年张廖氏宗族出现了第一个武举人,年廖宝国中武进士,年又有廖锦华中武科进士。

官陂张廖氏功名仕宦:

  6世:

  张日旺明代通判

  7世:

  张灿明检选侍卫瑞安营协镇

  8世:

  张廷辉明崇祯贡生

  10世:

  张耍南明前冲镇提督、建安伯

  廖兴清左都督、世袭南靖镇守

  廖推清诏安守副

  11世:

  廖国亮清协镇

  廖国程清宁波定海中军左都督中营游击

  12世:

  张樊襄清总兵左都督

  张敏垣清殿前明威将军

  廖钦华广西南宁中军府

  13世:

  廖綵清乾隆年间贡生

  廖国宝清乾隆16年武进士

  御前侍卫

  广东万州营游击

  廖国安清乾隆30年武举人

  廖国栋总兵

  廖国选福宁游击

  14世:

  廖周文清乾隆3年贡生

  廖从龙清乾隆33年武举人

  廖朝兴清乾隆39年武举人

  廖朝良清乾隆44年武举人

  廖观德清乾隆51年武举人

  廖其祥清乾隆54年武举人

  廖盈千总

  15世:

  廖士识清乾隆年间贡生

  廖士实清乾隆21年武举人

  廖光国清乾隆35年武举人

  廖国均湖北道士洑都司署理兴国营参将

  17世:

  廖彭年清光绪27年贡生

  廖日彰清嘉庆5年武举人

  廖瑞临清咸丰9年武举人

  廖春英清同治5年武举人

  廖耀烙清光绪会试武举人

  廖廷芝台湾游击

  18世:

  廖锦华清光绪12年武进士

  蓝翎御前侍卫

  四川重庆镇标右营都司

  廖大力清乾隆元年武举人

  廖珍奇清乾隆21年武举人

  廖荣德清光绪5年武举人

  廖清光清光绪8年武举人

  廖夺魁清光绪8年武举人

  廖国英清光绪14年武举人

  廖行进清光绪15年武举人

  廖秋汀清光绪20年武举人

  廖丁魁清光绪会试武举人

  廖彪炳清光绪25年恩科武进士

 传衍分布张元子之子廖友来长大后,在母亲廖大娘、外祖母邱三七娘的呵护下,娶妻江十娘、柳五娘、吕一娘、章一娘,并传下4子:永安、永宁、永传、永祖。其中永安生5子:元钦、元仲、元志、元聪、元宗;永宁生4子:元亮、元通、元吉、元真;永传生2子:元振、元信;永祖生3子:元勋、元丰、元偬。其中长子永安裔孙住官陂;次子永宁裔孙少数住官陂吴坑、平和县赤安,大多住广东饶平县、广西等;三子永传裔孙移居广东揭西等;四子永祖裔孙住官陂的官北、坪寨、陈畲、郑坑、龙际、红星进水,云霄水晶坪、白狗洞、饶平的杨梅坪等。

据谱记张廖氏裔孙从五世起不断外迁:广东潮州、潮阳、海陆丰、阳江、广西、台湾、日本。尤其是康熙年间起的不断渡台,现台湾张廖世裔孙有30左右万人:以永祖公派六世天与公,永安公派五世道昭公、六世日享公、日旺公、十四世烈美公等裔孙人口多且集中,分居在台湾的台中西屯、西螺、台北、南投、二仑、彰化、宜兰等。

伴随着张廖氏族群的壮大,官陂可垦殖的土地资源非常的有限。明崇祯三年(年),闽南闹饥荒,福建督师熊文灿采纳郑之龙开垦台湾的建议,招募饥民“一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运至台湾让其在西岸垦荒造田,张廖氏族人,同秀篆的王、游、李、吕、邱等客家人应募者众多。

由于台湾岛土地肥沃,雨水、阳光充足,成为了客家人迁徙创业的首选之地。在清朝初年,清政府为隔断郑氏政权的给养,实行“海禁”,官陂就有元子公十二代裔孙廖朝孔、廖朝河、廖朝路三兄弟和堂兄弟廖朝近、廖朝厅共五人,冒着禁令,携带少量干粮,偷偷带上镰刀、锄头、铁镐等农具和少量五谷种子,登上破帆孤舟,在黑夜的掩护下,冒险向台湾驶去,劈波破浪,义无反顾,终于踏上台湾宝岛。他们来到云林二仑乡落脚,同先期到达那里的廖必达、廖建泉以及钟姓、李姓等族亲同心协力、披荆斩棘、开荒造田、兴修水利、播种五谷,以他乡为吾乡,实现了他们立下的意向“到台湾垦荒,前途无量!”。

台中“张廖家庙”:

清政府随着政权的稳定,逐渐开放禁令后,沿海一带掀起了渡海赴台的大热潮,张廖氏也因此有更多的族亲东渡宝岛,把西螺、二仑、仑背、港尾一带,原是一万公顷不毛之地,垦殖成物产丰富的农业生产基地;二仑乡成为台湾大谷仓,盛产香瓜更是一枝独秀,西螺浊水溪大米誉满岛内外,盛产蔬菜成为台湾蔬菜市场之牛耳,无籽西瓜更是市场上的畅销货,这些无不展现出客家人的拓荒垦殖,艰苦创业的成果。他们薪火相传,人丁兴旺,至清末民国年间,宝岛上张廖氏成为二十多万人的泱泱大族。

 选摘于廖丑主编《台湾省廖氏大族谱》张廖氏22世张能炮整理:

张氏大宗张氏大宗祠堂号——“禋成堂”,坐落于诏安官陂镇光亮村,坐南向北。该祠是张廖氏族人颂祖功、揚祖德、聚族心、励后裔、继往开来之所,同时也是海内外张廖氏的总祠堂,始建于清代乾隆己巳年(年),祀奉始祖廖三九郎及一至四世列祖。相传禋成堂的风水由江西赣州市兴国县三僚村的风水大师廖弼测定的,门匾“张氏大宗”,二堂牌匾“张廖祖祠”由时任台湾云林县长廖泉裕题写,祠堂内匾“禋成堂”,一开始由福州的书法家书写,后来张廖氏族人认为字体太过秀气,因此弃用,改为县邑书法名家沈吉文老师题写。如今,张廖氏宗祠约有座:官陂约座;台湾约20座;广东约30座;广西及海外约30座。在西螺镇建造大宗祠“崇远堂”,祭祀廖公、元子公传下的列宗神主,其楹联:“崇建祠堂诏邑山连鲲岛峙,远寻地脉官陂水合虎溪流”。还建有分支宗祠近30座。留居祖地官陂的张廖氏族人,在民国年间,重新登记户籍时,都改成张姓,不论姓廖、姓张、姓张廖其实都是同一血脉,共同祭拜同一祖宗。

  官陂张氏大宗祠禋成堂:

来源:福建南大门







































北京中科曝光
北京中科曝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hscone.com/xgjg/729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