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香瓜嫁接苗 >> 立秋那些事儿

立秋那些事儿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

满阶梧桐月明中。~《立秋》宋朝·刘翰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结束,其起始与结束,是天体运行的结果。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这样对“立秋”进行解释:“七月节(立秋在农历七月,故古代又称之为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有三候: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立秋作为季节转换的节点,古代官方有各种祭祀活动。而在民间,从祭祀到饮食保健,民俗的内容则更加的丰富。

的祭祀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据《礼记·月令》记载,每年立秋的时候,周天子要率领手下的诸侯、大夫等人,去王都的西郊举行盛大的迎秋仪式,还要祭祀少昊和蓐收,这两位在当时被认为是主管秋季的神灵。这种祭祀活动经汉代一直延续到隋唐。

宋代的时候,每年立秋,皇宫里都要在殿内移栽梧桐树。等计算的立秋时辰到了,史官还要报一声:“秋来了!”如果梧桐树能应声落下几片叶子,则会被认为是吉兆,有报秋的意思。

官方的祭祀活动更多的是一种象征和仪式,而在民间,不论是出于农事还是日常生活考虑,人们对季节变换的感受无疑是更加直接和敏感的。所以从古到今,在立秋这一天民间都有非常丰富的节俗活动。由于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所以立秋的节俗活动的“目的性”也非常明确。

首先是各种祭祀活动。既然是祈求农事顺利,那么首先要祭拜的就是土地神了。在江浙一带,农人们一般会在立秋这一天,将准备好的各种牺牲祭品送至田间地头,向田祖祷告祈求丰收。在贵州的一些地方,也有在立秋前后十日择期尝新的习俗。农民用新米煮饭献给各路农神,然后将米饭奉给家中长辈。此外,在常州一带,现在还保留着立秋祭奠刘猛将军的习俗。这刘猛将军本名刘承忠,是元末江淮一带的指挥使,据说在执政当地的时候消灭蝗虫有功。死后逐渐被当地人感念和祭祀。后来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被清政府官方敕令全国春秋两季祭祀,以求保佑免于蝗灾。现在常州一带的民俗,应该是那时候遗存下来的。

其次,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但在湖南、江西、安徽一些山区,由于地形复杂,农民们害怕收获的作物发霉,逐渐形成了“晒秋”的习俗,也就是在自家院子、院墙或房顶上晾晒作物。这种晒秋的农俗以江西婺源篁岭古村最为有名,当地的晒秋从农历六月六一直持续到九月九,现在已经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一张民俗名片,篁岭古村也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点。

再次,立秋时节也有一些与农业收成相关的“忌讳”。这种忌讳往往地域特色比较明显,但就全国来说,立秋“忌打雷”应该是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忌讳了。许多农谚都反映了这一现象,比如“雷打秋,冬半收”,“立秋响雷,百日见霜”等等。相反的,也有“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的谚语,表明人们认为立秋时晴天,预示着好收成。虽说在今天看来,这些农谚可能有迷信的成分,但数千年农业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也应该是有它的道理的。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精神调养

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起居调养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饮食调养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运动调养

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秋季养生功,即《道臧·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具体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一般来说,在季节转换的时候,由于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人体产生疾病。所以在每年立秋的时候,各地也会有很多有特色的保健习俗,这里面有的是某种仪式,也有些是食用某种特定的食物。

比如立秋时节,全国很多地方都流传有戴楸叶的习俗。楸木是我国北方一种大叶的落叶乔木,秋天落叶,戴楸叶有应时序的意思。这一习俗据记载是产生自宋朝,在今天有些地方还有遗存,比如东北和山东的一些地区。不过形式上也有些变化,比如人们会将树叶剪裁、折叠成各种形状,佩戴起来显得更加的美观。

而饮食方面,全国各地可谓是各具特色。

贴秋膘的习俗应该是立秋及其之后的整个秋季习俗中最为有名的,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大家都没有什么食欲,体重减轻是非常正常的事,立秋之后,天气转凉,大家食欲大开,不知不觉就会吃得多,变得胖。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就算要在秋季进补,也不要乱补。夏季时因为多食用寒凉性食物,导致脾胃偏虚,故而秋季进补应该着重于调节脾胃功能,是不是大量进补高脂肪类的食物,这样之后加重胃消化道的负担,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

要贴秋膘,自然就要称体重,四川人在立夏、夏至都活给家里的小孩称一下体重,立秋自然也不例外,来确整个夏季小孩子瘦了多少,应该贴多少秋膘,这个习惯大概是从清朝流传下来的。

正所谓好吃不过饺子,山东人今天应该在包饺子吧,毕竟饺子是夏、是秋、是除夕啊!南方人则显得不同,江苏的“秋”是西瓜,咬秋就是吃西瓜,咬西瓜皮。浙江的“秋”则显得多样化,是西瓜、是烧酒、是赤小豆、是桃子。不少地方的秋是“喝秋水”,老辈人总是说:喝秋水可以“消积暑”。

民间有在“立秋”这一天全家一起吃西瓜的习俗,称之为“啃秋”。啃秋,又称咬秋,汉族岁时风俗。即立秋日吃瓜。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吃“福圆”: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中国人是好吃的,在立秋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怎么可能没有这一天要吃的东西呢?立秋之后天气比较的干燥,所以为大家介绍一些可以滋阴补虚的食物。

食谱1:玉米须猪苓牛肉汤

玉米须30克,猪苓10克,生薏苡仁30克,陈皮5克,黑豆50克,牛肉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精盐适量。将牛肉洗净,切成小块。全部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水,小火煮2小时,加精盐调味即成。我们在立秋之后食用这款食物可以很好的清暑利湿、健脾益气,而且可以帮助健脾胃。

食谱2:山药、百合、大枣粥

原料及做法:山药若干,百合40克左右,大枣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适量。将以上原料洗净煮粥,每日2次服用。我们都知道山药是有很好的健脾和胃的功效,百合可以很好的帮助清热润燥,而且搭配上大枣、薏仁有非常不错的健脾和胃和滋阴养胃的作用。

食谱3:姜爆鸭

配料:鸭半片,姜,青椒,葱蒜,豆豉,辣椒酱,甜面酱

做法:鸭子剁块,姜一小块拍破,另外的全部切丝,青椒切丝;油热后下葱姜蒜炸香后放鸭子干爆,直到把鸭子爆的干干的才可以;油8成热,放豆豉,辣酱,甜面酱炒香后放姜丝煸一会,最后放爆好的鸭子,白糖,和青椒翻炒几下即可。鸭肉有很好的滋阴润燥的作用,而且我们食用这款食物可以很好的补虚,养胃,利水,很适合身体虚弱的人群食用。

食谱4:糖醋小排骨

配料:小排骨、淀粉、青红椒、姜、鸡蛋

做法:打散的鸡蛋液加入适量盐,鸡精,和一点米酒拌匀,再加入排骨中拌匀,腌10分钟入味。把腌好的排骨均匀沾上淀粉,并用手捏紧防止脱落。小火慢炸排骨至表面金黄,全熟时捞出。另起锅,放少量油,放入姜片,青红椒略炒。把已经炸熟的排骨回锅快速翻炒一下,炒匀即可关火。猪排可以补充我们身体所需要的一些蛋白质和矿物质,经常食用一些有不错的滋阴润燥、益精补血的功效,我们如果属于气血不足,阴虚纳差者的人群,就非常适合这款菜肴。

好了,对于的那些事,贡沁就整理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大家是否满意,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关于的故事、民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发表。文中知识点查阅、摘选自百度百科。

我是贡沁,一个80后宝妈。欢迎来到我的个人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hscone.com/xgjjm/760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