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最美巾帼奋斗者朱瑞文科技为力勤为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田城通讯员王秀娟)最近,阳新县瑞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瑞文在阳新“火”了。作为湖北省“最美巾帼奋斗者”,朱瑞文在阳新县黄颡口镇一片亩的土地上,以科技为媒,以勤奋为根,以好学为路,通过种植食用菌,做成了大产业,带着乡亲们驶向幸福的远方。
8月24日,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走进朱瑞文的生产基地,听她讲述8年来阳新农村大舞台当农民的故事。
甘抛百万年薪当农民
如果按照正常的生活剧本走,朱瑞文的城市生活会过得很安逸。
朱瑞文是黄石市西塞山区人,年生人,年以前一直做酒店生意,年入百万元。
“生命总是充满意外”。年,41岁的朱瑞文突感胸痛,医生初步诊断为乳腺癌,复诊结果为良性肿瘤。
手术后,医生告诉她,人参、香菇等食物都有抗癌作用,可以多吃这类食物。
“人参太贵,不能当饭吃,但香菇便宜,可以当菜吃。”朱瑞文说,术后恢复,她把香菇当成了主食。
虚惊一场,朱瑞文正视了身体的重要性。“钱赚再多都没用,身体是1,其他都是0。”
因为健康问题,她开始查询有关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渐渐地,她萌生自己种植菌类的想法——一来可以到广阔农业天地锻炼身体,二来能“顿顿吃食用菌调养身体”。
雷厉风行的朱瑞文决定在爱人柯正明老家——黄颡口镇黄颡口村六组种食用菌。
创业初期非常艰难。
“地不好租。”这是她碰到的第一个难题,“那时候,农民宁可荒着也不租,有些人收了租金,等种好地又反悔。”
流转土地花了一年时间。土地谈下来,大棚建好了,简陋厂房也建起来,还从随州请来菌类种植技术员。
选菌种时,朱瑞文决定先试种多种菌类,看黄颡口的气候适合种哪些菌类,尤其是灵芝。
朱瑞文在学习中得知,灵芝孢子粉经济价值非常高,“市价高的元一斤。”她先期试种了4个大棚的灵芝种。
展销灵芝产品。通讯员供图
孢子粉依靠人工收集收集灵芝孢子粉,一人一天只能采集6两,每天收集,按照元一斤批发。
朱瑞文在当地聘请了5户贫困家庭的妇女,给这五户家庭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灵芝培育成功后,她又尝试更多品种食用菌种植,比如羊肚菌、香菇、白参菌、黑木耳等。
图为朱瑞文在采集食用菌。通讯员供图
经过几年艰苦摸索,原先攒下来的万元全部变成“土”,基地规模扩大到亩。
半路出家,在黄颡口村当了8年农民,论种地水平,她超过了绝大部分当地农民。
她种地有多厉害?
普通品种的红薯,被种成了18斤一个的“红薯王”,拿到街上卖,引得居民啧啧称奇;普通的玉米,根根长到3米高,秸秆壮实如甘蔗;与当地人一样的芝麻种,她种的能长到2.5米,凭空多出一截芝麻种;她种的水稻,论亩产量,硬是比相邻田块“多收三五斗”……
普通的芝麻,在朱瑞文的基地长得比人高。记者田城/摄
每当有村民路过她的基地,无不羡慕不已。
经过8年探索,她带领乡亲们发展起特色高效农业,形成了以“瑞明”牌富硒食用菌为特色,集食用菌种植及加工、水果药材套种、休闲观光、农副产品收购加工批发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链,企业年产值多万元,年纯收入多万元,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多个。
“巾帼新农人”“湖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湖北省三八红旗手”——她说,自己的梦想是通过勤劳的双手,当上全国劳动模范。
首创多项实用技术
在土地上探索了8年,朱瑞文摸爬滚打,有失败也有成功。她对于农业的研究越来越深刻,对市场的嗅觉和判断越来越灵敏,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战也有独到的心得体会。
农业是一种风险较大的行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复杂多样,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社会风险,任何一种风险都可能让农民血本无归。
创业初,朱瑞文对农业完全是门外汉,不懂种植,不懂市场,不懂农村。
“开始几年,只见投入不见收获,跟爱人之间经常置气。没办法,投入那么大,没有回头路了,只有埋头向前冲。”
在渐渐掌握了生产技术,了解了黄颡口镇的气候特征、土壤特性后,朱瑞文的努力开始有了回报,食用菌越长越好,深受市场欢迎。
今年,两项主打产品羊肚菌销售收入完成万元,赤松茸菇50万元。这些产品产销两旺,直供黄石地区各大酒店,以及社区直供平台。
羊肚菌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通讯员供图
如何让土地发挥最大价值?
朱润文自创“多作物轮作+多作物套种”种植模式,确保“人闲地不闲”,一年四季“全时耕种”。
食用菌是基地的核心作物,每年10月至来年4月,刚好半年完成生产销售。其余时间,她将基地大棚作为实验田,试种各类经济农作物,“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什么经济效益好就发展什么”。
多年探索,她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玉米、花生、芝麻、香瓜、西瓜、红薯、黄豆等。一个大棚,每年种植一种或者两种主要作物,利用大棚弯管套种爬藤类作物,见缝插针,在行间“插花式”种植低矮作物,形成高低相形的局部生态环境。
“多作物轮作+多作物套种”的核心,简言之就是“今年种A明年种B后年种C,大循环模式下套种其他品种”。
如何让土地生态循环起来?
她利用每年的废弃的菌棒作为基肥,改良大棚的土壤。平均一个大棚斤菌棒作肥,完全不需要再购买任何肥料了,节约了一大笔钱。还有一个好处是,使用菌棒基肥的土壤,蓬蓬松松,从根本上解决了使用化肥导致的土壤板结问题。
菌棒作肥,既生态又环保,产品无公害。就这样,朱瑞文建立了一个完美的“食用菌+蔬菜”生态循环种植模型。
黄石市农业农村局来到她的生产基地调研后,决定利用这个模式,年发展20个大棚的甜瓜。这种甜瓜,终端价可达8元一斤,批发价也能保底4元一斤,亩产在0斤以上。
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妇女、老人劳动时间不固定的问题?
她自创了“时薪制”结算方式,让留守在家的妇女和老人按一小时结算工资,在基地干活报酬为10元每小时,1小时起算,随做随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劳动时间无法固定的可观问题。
记者了解到,在朱瑞文生产基地,固定工人有40多人,中期劳动力有余名。其中,女性占9成。
扎根沃土当起火车头
6年,朱瑞文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践行“一村一品、共同富裕”的脱贫理念,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贫困家庭增收脱贫,促进乡村振兴。
作为一名基层无职党员,朱瑞文心系困难群众,只要稍有空闲,就深入村里了解五保、低保户的生活状况,为他们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困难。
生活中,她待人真诚,积极调解村里矛盾纠纷,引导群众和谐相处。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她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
年,一场洪灾让黄颡口镇广大农业户遭受灭顶之灾,她无偿让地给受灾户种植蔬菜,帮助他们尽快复产,将损失降到最低。
每天,村民的多余的菜,朱瑞文都按照市场价格收购,解决了村民蔬菜销售问题。
村民们感激地说:“有小朱在,村子发展大有希望!”
在村民眼里,在黄颡口镇政府带领下,朱瑞文就像是一个充满动力的火车头,开着火车带领村民去致富。
朱瑞文会电脑,懂科技,这是她与传统农民的不同之处。通讯员供图
这些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阳新县妇联主席马志茹说,朱瑞文长期坚守乡村振兴第一线,展现了一个基层党员的担当,始终保持勇往直前、勇争一流的闯劲,实事求是、实干笃行的拼劲,在阳新追逐“全国百强县”的深刻实践中发挥了“妇女半边天”的作用,给阳新县广大妇女同胞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是追梦人”。朱瑞文把这样两行大字挂在工厂的墙上,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奋斗,勇攀高峰。
她也从一个城市白领,成功转变为一个彻彻底底的农民,“一天不干活就心里慌”。
今年的天气比任何一年都炎热,她每天蹲在地里干活,晒得“又黑又亮”。到了晚上,她还经常为第二天要发的货打包,一干就到了深夜。
朱瑞文说:“妇女能顶半边天。身为一名基层党员,同时也是一名女性,我要发挥模范作用,带动更多女性就业,激发出黄颡口镇妇女同胞艰苦奋斗的精神,掌握创业技能,实现增收致富,为黄颡口镇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在她的精神感召下,留村妇女们个个干劲十足。
近年来,她免费传授经验和技术给周边农户,带动和发展农户种植食用菌0多亩,辐射带动妇女人,帮扶困难妇女10余人,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