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从头儿变老头儿
作者:天马
(年6月6)
最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年秋冬的一天,已经从《人民日报》总编辑岗位上退下来的范敬宜先生“打的”回家(他有专车,却为体察民情,常乘出租车外出)。出租车到万寿路甲15号大门口停下时,“的哥”扫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又看看范老的着装,好奇地发问:“您,家住这儿?”范老点头相告。“的哥”若有所思地说:“噢,我明白了。您过去是个‘头儿’,现在您是个‘老头儿’,对吧?”范老觉得这话特别有智慧,怪不得人们常说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个个都是业余政治家,明察秋毫,一字增减,就把问题的要害点破了。范敬宜老先生深有所悟,就此写了一篇《安于当个“老头儿”》。主要意思是说人到老年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老想当年当头头的事情,也不要替今日头头想什么事情,那是自寻烦恼,要甘于和安于当个老头儿。范老把这篇文章送出发表前在电话里征求一位老友的意见,老友表示完全赞同,又补充几句:“当个健康的‘老头儿’,快乐的‘老头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个有所作为的‘老头儿’。”听了老友的建议,范“老头儿”很在意“当一个有所作为的老头儿”,在文章结尾处把这几句话写了进去。这篇文章被多家报刊(包括《新华文摘》)转载,用范“老头儿”的话说,叫“流毒甚广”。
回想起来,自己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已经整整八年了。按说,自己当年也算个“头儿”,只是没有范“头儿”官位那么高,人家是省部级,我才是县处级,照过去的品级,人家够“三品大员”,我才是个“七品芝麻官”。三品也好,七品也罢,总之都有一个从“头儿”向“老头儿”的转变过程。从很多资料上看到,范敬宜“老头儿”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确实当了一个“有所作为”的“老头儿”,不仅著书立说,把自己过去写的精品文章整理出版,还被聘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为新闻传播事业后继有人继续“有所作为”,其贡献可谓有口皆碑、好评如潮。
应该说,自己从“头儿”变成“老头儿”这八年,一直生活得很快乐,曾写过“天马退休生活八大乐”,引为自得,要是按照“有所作为”的标准来衡量,我想有这样四件应该算得上。
第一件是到省直机关“帮了几年忙”,为自己的退休生活下了个“慢坡”。坦白地说,我退休后,没有留恋什么权力和位置,只是觉得闲下来的时光不大好打发。恰好,有位老领导在省直一个部门当“头儿”,他那里正在组织实施国有林区改革,需要两个搞材料的人,于是,他就让下面有关部门问问我,想不想再“出山”,用人家的说法叫“帮忙”,当时说是三两年,结果这个“忙”一帮就是六七年。另一位“帮忙”的是省直机关副厅级退休“老头儿”,我们两个“老头儿”到一起,感觉挺对撇子,有活一起干,无事就南朝北国地聊聊天,讲讲过去的“过五关斩六将”,也常常抖落抖落自己“走麦城”的事儿。因为我们俩过去都是多年在机关从事文字工作,说得具体一点都是“侍候人”的,所以有很多共同语言,更有说不尽的酸甜苦辣。我给我们俩“老头儿”的定位是“三小干部”:有点儿小事做,身边有个小人群,给点小收入。我的同学、战友看我当这个“三小干部”,都很羡慕,有的战友还调侃我说:“看人家,退休了还提拔到省里去了。”
总起来说,我们这个“三小干部”当得既挺有作为,也很快乐。从国有林区改革的调研,到《国有林区改革整体方案》、《国有林区改革实施方案》的形成,再到《国有林区改革验收报告》,经历了国有林区改革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我们学习的过程,深入理解了生态保护、林业发展的政策,了解了全省生态建设和天然林保护的状况,体会了国有林区职工的生活与奉献。正因为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学习和提高,我们所起草并报送到省里的《方案》和材料,才比较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符合国有林区的实际情况,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使我们圆满地完成了“帮忙”的任务。
在“有所作为”的这段时间里,我也干了件比较悲哀的活儿,临秋末晚了,领导让我给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同志写篇省深改领导小组讨论《吉林省天然林修复条例》的评语,按说,这是个小材料,有两千字足够了。无非是《条例》通过后,朝鲁同志以省委书记兼省深改领导小组组长身份讲上几句话,对《条例》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作个肯定,再提出几条贯彻落实的意见。可这是省委书记的讲话,当然要高度重视,材料写好后,厅领导审查把关,又送到省委大院儿,请领导身边的“大秘”审阅。一切都准备就绪,上边传来消息,巴音朝鲁书记调全国人大工作,不再担任吉林省委书记。这下,会也开不成了,讲话稿也自然“被废”了。我想起来,挺好笑,可下给省委书记写个讲话稿,还给“废”了。想当年我在军分区当常委秘书的时候,有次给当时的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霍明光同志写的在全省第一政委会议上的发言,霍明光书记看了很满意,在材料上批示“材料写得很好,我同意送省军区审查”。结果,会议还没等召开,霍明光同志就被调任省委书记(当时还设有第一书记),他的发言只好作了会议交流材料。说来也巧,我这么多年舞文弄墨,给两位最高层次的领导写的材料都被“废”了,一个是地委书记,一个是省委书记,一个是在当小“头儿”的时候写的,一个是在当“老头儿”的时候写的,这就叫作“无独有偶”吧。
在这段“帮忙”的过程中,我的最大收获是,懂得了从别人身上发现优点,进而努力向别人学习。总结起来,过去无论是在“头儿”身边当秘书,还是后来自己也当了个小“头儿”,都很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为此,不仅让自己的“进步”付出了代价,也影响了自身的形象。在大机关里工作,尽管是“帮忙”,尽管是身份已经变成了“老头儿”,可还是觉得要重新学习,重新去感悟人生。在所“帮忙”的部门,我发现这些领导和同志,都有着很强的敬业精神,积极献身生态事业;都有着很强的人格魅力,浑身充满着正能量;都有着很强的钻研劲头儿,对所担负的工作有很深的理性思考;都有着团结友爱的风格,处处与人为善,待人以诚,乐于助人。
这段时间对我最大的考验是改材料。过去我所写的材料是老虎屁股——碰不得,谁改我的材料就如同剜我的“心头肉”。在军分区的时候,为改材料,跟副政委闹过脸红脖子粗,到地方给副市长当秘书,领导改完的地方,常常再把它改回来,就连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到省厅来“帮忙”,这回我这个“老头儿”是“年大一岁,开明十分”,自己写的材料,不仅处长改老实接受,连处员改都“没脾气”。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两步跨越:第一步是懂得了“办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的道理;第二步是由消极服从变为认真思考人家所改材料的道理,从中使自己悟出点儿东西,得到提高。为此也发出这样的感慨,假如过去懂得这些道理,自己的人生会少走多少弯路呢?只可惜“亡羊补牢末为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说真话,“帮忙”这段时间,使我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这里有环境的原因,更有心态的因素。虽是“有点小事做”,但思想上没有什么压力。总的感觉是很轻松,很自如。因为过去曾在一个系统工作过,大院里相当一部分同志都熟悉,交流起来没有障碍。自己的习惯是早晨开车到单位吃早餐,一路“奔驰”,一路风景。午餐后,跟大家打上一场乒乓球,常常打得痛身是汗,锻炼了身体,切磋了技艺,自己提出的“动真招、卯实劲、拼老命”的“九字方针”还被球友们传为佳话。到林区去调研,基层的同志看我是个“老头儿”,都抢着帮我拎包,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跟他们说,我是给人家拎了大半辈子包,现在能光拎自己的包,已经是很知足,你就不必再为我拎包啦!跟林区那些老职工相处的日子更给我留下十分难忘的记忆。
第二件是写点回忆,感悟人生。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以后,我很想对自己的过去作个回顾,留下点儿文字,范敬宜“老头儿”著书立说,可以教育别人,我写点儿东西完全是为了教育自己,希望通过这些回忆,捋一捋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哪些值得“继续”,哪些应该改正,力求更好地达到完善自己的目标。当然,假如能对自己的子孙起到教益,把我的教训变成他们的经验,在人生道路上少走些弯路,那更是我所企盼的。
近几年时间,我陆续写了“我的九年秘书岁月”、“我的六年半无冕之王”、主要是总结了自己在领导身边当秘书的是非对错、酸甜苦辣,还有在报社当记者时期的人生感悟。我所写的“实事求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则主要是以自己在领导岗位上十几年的经历,围绕如何做到实事求是谈了自己的感受,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过去在军分区当常委秘书那段时间,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我很“牛”,至今还有不少战友叫我“王常委”,其实,我知道这是大家在拿我取笑,是在批评我拿自己当“常委”,忘记了“秘书”。今天,我在“我的九年秘书岁月”中无情地解剖了这个“王常委”,从如何认识自己、摆正位置、加强沟通、不断修身几个方面,认真检查了自己,从中觉得聪明了许多,释怀了许多。战友们看了我写的回忆,从我的“自查自纠”中看到了我的进步,相互感情也走近了许多。
更值得珍惜的是,我所写的“我的九年秘书岁月”竟然得到我的老战友郑有义先生的“高度重视”、热情鼓励。在战友的圈子里,有义是大家公认的“大文豪”,曾做过《人民日报》辽宁、宁夏分社的社长,最后在《人民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岗位上退下来。他的文学作品多见诸国家级有名气的报刊上,由此也得到很多文学大家的赞誉。有义看了“我的九年秘书岁月”后,觉得最可贵的是,以第一人称方式,写自己当秘书的感受。在文学作品里,写秘书的并不少见,但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写别人,他看到的像我这样自己写自己还是蝎子粑粑——毒(独)一份儿。于是,他把我写的东西推荐给《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社领导很感兴趣,表示要通过加工修改,打造成为机关文秘工作的教科书、市场的畅销书。从此后,有义对我写的东西更加 第三件是当好家庭“关工委主任”,为培养好下一代出份微薄之力。还记得,在我从开发区领导班子退下来的时候,班子里一位同事调侃我说:“这回你官做不成了,只能是当姥爷啦。”在我的心目中,“当姥爷”一定比做官快乐得多,美丽得多。年我真的如愿以偿当上了姥爷。此时此刻,给我增添了几分快乐、几分幸福,同时也增添了几分责任。在家里,我给自己的一个新定位,就是要当好“关工委主任”,在孩子生活上全力以赴投入,在孩子成长上全身心尽责。
四平市一位人大主任从岗位上退下来,从“头儿”变成“老头儿”以后,市里给他个新差事,请他当了市关工委主任。经过一段工作,他调侃关工委是“三不起”:开始没人重视,看不起;工作有了成绩,大家觉得了不起;树立起权威后,又变成了惹不起。我对照这“三不起”,觉得哪条都对不上:女儿、女婿和外孙女对我都很在乎,敬重有加,不存在“看不起”;我尽管努力尽责,恪尽职守,还是觉得没有做到“了不起”;“惹不起”就更谈不上啦,女儿、女婿派的活儿,我屁颠屁颠儿去完成,外孙女说让给买香瓜,不敢买草莓,我从来没有像有些人抱怨的那样“有了孙子,自己变成了孙子”,而是觉得有了外孙女除了快乐,还有幸福。
其实,我这个家庭“关工委主任”在外孙女身上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负责幼儿园、课外班接送,近四年时间做到了“零失误”、“零风险”。女儿、女婿有时候在电话里、 第四件是种好小菜园,感受田园的快乐。说真话,初中刚毕业那阵子,我是说死也要离开农村,说死也不愿做一辈子农民。退休以后,我又想好好再当回农民,好好过些年田园的生活。来到省城,开始是在小区开荒,搞起了三百多平方米的小菜园,种了二十三个品种瓜菜。孩子们尝到了绿色蔬菜的品味,战友们分享到了菜园里瓜果的飘香。好景不长,因为小区拆迁,只好放弃。女儿女婿看我对小菜园那样挚爱、那样钟情,不惜举债为我置下了带菜园的一楼住宅,这下我可是如鱼得水,大有了用武之地。我热心菜园的初衷有三条:一是每年为孩子们提供几个月的绿色蔬菜,让菜园成为家庭绿色食品基地;二是想通过春种、秋收,从田园里找回一份乐趣;三是重温孩提时代的影子,以此再续“昨天的故事”。因为钟情,所以从感情到物质不断加大对菜园的投入,开车跑出几十里路找鸡粪、猪粪。为了提高科学种田水平,我跟隔壁长我一岁的“老头儿”跑到双阳农户家拜师求教,探索秧苗什么时候栽合适,下什么肥好,葡萄该怎么剪枝。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来,小菜园种植水平不断提高,成果越来越丰硕。当我把一年第一根黄瓜摘下来送给外孙女的时候,问她好不好吃,她马上回答:“好吃,没有化肥。”外孙女的环保意识更增强了我种好菜园的信心和力量。
小菜园在为一家人提供绿色蔬菜的同时,也给大人、小孩增添了不尽的乐趣,看到外孙女从小菜园里摘下通红的柿子、熟透的姑娘放到嘴里那一刻,心里真的是无比甜蜜,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小菜园里每个时期的劳作,都时常让我找回孩提时的身影,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跟父母亲一起生活那一桩桩一件件。小的时候,父亲是“老头儿”,现如今,我又变成了“老头儿”,今天的“老头儿”想起了昨天的“老头儿”,心难平,情难却,追忆中带进了思念,快乐中夹杂着难以抑制的心痛与酸楚。仿佛清晰可见兄弟姐妹田园嬉闹的场景,令我难忘,令我向往,令我想到一个个的“假如”!
过去所以不愿意留在农村,不愿意当农民,是怕农村累,是嫌农活脏。现在变成了“老头儿”,倒是再也不去在乎脏和累了。有一次,一个过去下属单位的车帮我到街边往小菜园儿拉粪,开车的小伙子看我往车上装那脏兮兮的鸡粪,对我说“现在这活儿连农民都不干啦。”他说这话,看来在他的眼里,我还是过去的“头儿”,他没有想到,在我的心目中,自己已经由过去的“头儿”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老头儿”,过去的官架、官脾气都已荡然无存。我还想,假如当年不离开农村,真的当上一辈子农民,说不定会更开心,更快乐,更有份成就感。
别看我的小菜园只有五十平方米那么大疙瘩地方,经过我的“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我所设计的“六园”初具规模:蔬菜园、牡丹园、月季园、草莓园、艾蒿园,还有小白兔生活的“动物园”。尽管每个园都是“小微型”,可它美在其中,也让我这个“老头儿”乐在其中、“有所作为”在其中。
更新于0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