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艾健康艾灸攻略掌握穴义让你
灸
要
穴义
腧穴
经
络
▼
人体
自有大药。
药穴同源,
一穴即一药。
所谓穴义者,
即各穴具有之主要特性也,
知其性之所在,
而后明其功用之特长。
一穴即一药
▼
首先,你需要了解艾灸穴位治疗的优势:
1、避免“毒性”与副作用
我们都知道“是药三分毒”,药物进入人体,必须经由肝脏代谢、肾脏排出,因此长期服药者易伤肝伤肾。而药穴同源,如若能灵活掌握穴性并合理利用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类中药的作用,进而减少药物的摄入或取代一定的药物。
所以,像那些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我们特别建议他们转换治疗方法——从“用药”往“用穴”转折,比如采用艾灸疗法,它无需口服、无需肠胃吸收、无需肝肾代谢,并且没有任何毒副作用,人人可用。
在穴位治疗上,艾灸有着极为鲜明的优势:艾灸所产生的能量,是一种短红外波,具有超强的渗透能力。因此,艾灸病灶部位的穴位时,可以直接穿透脂肪、肌肉层,作用于病灶;艾灸远端穴位时,可强力冲开堵塞的穴位,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调和气血。
2:功能多样、双向调节
中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为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最大化,一味方剂往往涉及几种甚至十几种药物;西药就更不用说了,临床常见医生为了抵消药物A的副作用,让病人加服药物B,这样就于无形之中增大了药物的使用量。这些药物治疗的弊端,在穴位治疗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化解,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减穴位。
穴位具有功能多样、双向调节的特点。比如,关元穴补气的作用类似人参,但又能行气活血化瘀,对妇科月经病有很好的疗效,与人参相比还有泻的作用,可以避免大补上火。
所以,现实生活中,很多灸友发现,有时明明只是想治疗毛病A,但艾灸一段时间后,连毛病B都解决了。这种“一举多得”、“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其实就是穴位功能多样、双向调节的特点的体现。
做艾灸,最头疼的就是不知道怎么选穴位,今天,我们就通过穴义,教大家一些常用穴位的“药性”,让大家灸起来事半功倍。
经典方
1:补中益气汤
中药方剂:
补中益气芪术陈,
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
亦治阳虚外感因。
(注: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以及慢性胃肠炎、眼脸下垂等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艾灸穴位方:
百会穴(功似升麻、柴胡),关元穴(功似人参),气海穴(功似黄芪),足三里穴(功似白术)。
2:六味地黄丸
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
艾灸穴位方:
太溪穴(功似熟地黄),太冲穴(功似山茱萸),太白穴(功似山药),然谷穴(功似泽泻),行间穴(功似丹皮),大都穴(功似茯苓)
3:四君子汤
补气,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
艾灸穴位方:
气海穴(功似人参),足三里穴(功似白术),阴陵泉穴(功似茯苓),开四关(即双手的合谷穴和双脚的太冲穴,功似甘草)
如果你有以上症状,不妨试一试▼
1、合谷配复溜:麻黄
——发散风寒
2、大椎:桂枝
——发汗解表,通阳化气
3、太渊:紫苏叶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4、风门:羌活
——解表散寒,祛风散湿
5、风府:防风
——解表发汗,祛风除湿
6、天柱:藁本
——祛风湿
7、风池(泻):薄荷
——清热宣解,疏散风热
常用解表类穴义
注:艾灸有补泻之分,这一点一定要牢记
《灵枢·背腧》:“以火补者,勿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燃尽者为补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如吹旺其火,使病人觉烫者为泻法,有祛寒散结的作用。
▼
常
用
化
湿
类
穴
义
1、胃俞:藿香
——化湿醒脾
2、足三里(泻)配三阴交(补):苍术
——燥湿健脾
3、足三里(泻):厚朴——化湿导滞
4、膻中(灸):白豆蔻
——化湿行气
5、三阴交(泻)配隐白(补):砂仁
——化湿开胃
6、阴陵泉(补):草豆蔻
——燥湿行气,温中
7、內关(泻)配三阴交: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
8、水分:猪苓
——利水渗湿
9、涌泉(泻):泽泻
——补虚损、渗湿热
10、大敦:车前子
——利水清热,通尿
11、胆俞(泻):茵陈
——清湿热
12、膀胱俞(泻)配委中(泻):滑石
——清热祛湿
13、脾俞:薏苡仁
——利水渗湿,行气宽中
14、太溪(泻)配风市:防己
——祛风除湿止痛
15、少泽(泻):木通
——利尿清心,通经除湿
16、小肠俞(泻):瞿麦
——清热利水,养肾气
1、神阙(灸):附子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
2、隐白(补):干姜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3、关元(灸):肉桂
——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
利关节,补中益气。
4、阴陵泉配三阴交:吴茱萸
——助阳止泻,散寒止痛。
5、中脘(灸):高良姜
——温中散寒,补宜脾胃
6、曲泉(灸):小茴香
——理气和胃,暖肾散寒。
7、中脘(补)配胃俞:橘皮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8、天枢(泻):枳实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9、章门:香附
——疏肝解郁,理气宽中
10、天枢(灸):木香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11、俞府(灸):沉香
——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12、气海配三阴交:艾叶
——温经散寒,通络补阳
13、曲池配三阴交(泻):川芎
——行气开郁,祛除风燥湿
14、内关(泻)配阳陵泉:乳香
——活血行气,止痛消肿
15、支沟(泻):红花
——活血通经,去瘀止痛
16、血海(泻):延胡索
——活血散淤、利气止痛
17、神阙(灸)配气海:人参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
18、膻中配隐白(补):黄芪
——补气固表
19、公孙(补)
配三阴交(补):山药
——滋补脾胃
20、三阴交(补):白术
——补脾健胃、燥湿利水
21、足三里(补)
配三阴交(补):甘草
——补脾益气
22、命门(灸):鹿茸
——壮肾阳,补精髓,强筋骨
23、肾俞(灸):肉苁蓉
——补肾阳,益精血
24、腰阳关(补):锁阳
——补肾、益精、润燥
25、肾俞(补后灸)配阳陵泉:杜仲
——补肝肾,强筋骨
26、悬钟(补)
配中极(补):菟丝子
——补肾益精,养肝明日
27、中极(灸):熟地黄
——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28、太冲配肝俞:白芍
——养血调经、柔肝敛阴、平抑肝阳
29、肝俞(灸)配脾俞(灸):当归
——补血,活血
30、肺俞(灸):阿胶
——补血,滋阴,润肺
31、肝俞配肾俞:枸杞子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32、鱼际(泻)
配足三里(补):沙参
——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
33、膏盲(灸):麦冬
——润肺清心、泻热生津
34、大杼:桑寄生——助筋骨,益血脉
常用补益类穴义
人体自有大药,
它就是人体的经络穴位系统!
艾灸有奇效,
掌握穴义很重要!
今天
你学会了吗?
喜欢就点赞吧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