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地瓜,你想吃不
乡野走廊教育
切开的“香瓜儿”
我喜欢上植物,哦不,爱上大自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自然常馈赠给我们许多美味的东西,比如我时常怀念的香瓜。
这里所要讲述的主角并不是市场上卖的那种跟西瓜一个家族的那个,而是与我们在这个季节常吃的无花果,又或者是我们在成都、重庆常见的黄葛树有莫大渊源的一种植物—地果(FicustikouaBur.)。
关于这种野果,今天就只讲两个问题吧。
色泽红润的成熟“香瓜儿”第一个问题,我们来说一说它的名字,植物志上的也就是比较官方的中文名是地果,而拉丁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名是FicustikouaBur.,但是比较通俗的确实叫香瓜、地瓜、地石榴、地琵琶、地板藤、地瓜榕等名字,这些众说纷纭又比较接地气的名字就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等地的人民群众给取的通俗的名字,都很有意思,很符合这种植物本身的特点。它是匍匐藤本,又是很无花果(榕属)的植物,果实在成熟的时候常常散发出迷人的香味,想想都让人垂涎欲滴,不过我还是喜欢我们那儿的普遍叫法“香瓜儿”,不过比较官方的嘛,我觉得可能叫地榕似乎还比较合适,可以一词明义,那就是匍匐在地上生长的榕属植物嘛。
左地榕植株
右结满雌果的植株
第二个问题,我们来讲讲它的果子怎么吃,最简单粗暴的就是去柄后,直接一口一个。哈哈,如果你是第一次吃这种野果,并且在获得这种果子以后就直接这么干,那你就可能吃到一嘴的虫子。有吃到过这种虫子的小伙伴儿请在下面点赞,我保证不泄露你们的信息,哇哈哈。不过我得承认,小时候我是真的吃到过的。。。那时候不懂事,根本不知道咋回事儿,亏得后来念大学的时候最毕业论文的时候跟了文珊老师,专门做榕属-榕小蜂协同进化研究的专家,经过各方查证,我才知道小时候吃的“香瓜儿”是一种榕属植物的果,还有我们吃的“牛奶奶”(PS:这个可能要下回分解啦)是一个家族的,还有就是为啥我有时候会吃到满是虫子的“香瓜儿”。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科学原理以及榕小蜂(一类和蚊子还有点儿亲戚关系的虫子)和榕属植物之间的各种命运关联,这里就长话短说,简单来一段儿。
偶然一次在成都市区发现的战利品牛奶奶(PS:中文名就先不说了,肯定有人知道)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的动物是分雌雄的,植物虽然少些,但也分的,比如我们说的银杏、苏铁、构树等等,地榕(呜啦啦,我自己写就可以用自己创造的名词啦)也是一种分雌雄的植物,我们吃的那种软软的、散发着迷人香味的、橙红色的、掰开有黄色颗粒物(种子)的那就是雌果,而另外一种捏起来有弹性的,木有香味,深色的,掰开一堆虫瘿(或虫子的)就是雄果(或者虫瘿果),而这两种是在不同的植株上的,也就是在野外找“香瓜儿”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们并不在一根藤上,所以小时候我们发现一处的地瓜全部都可以吃(哇哈哈,还要排除那些没熟的),而有的地方全部不能吃。
榕果成熟过程(简单示意)
我们现在知道这种植物分雌雄,但问题来了,我刚只说了雌果可以吃,但并没有解释雄果(或者虫瘿果)是咋来的了。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复杂,简单的说就是因为榕小蜂在雄果里面孵化了,而在雌果里面没有孵化,所以雄果有虫子,而雌果没有虫子,哈哈哈,更详细的问题我在以后找时间来详细解释啦,就放图说明下就好了,这里请大家仔细看下掰开后的图,找吃地瓜的时候不要弄错了就好了,不过即使吃到了也没有关系,就当是补充点蛋白质咯。
雌果(上)、雄果(下)
好了既然大家已经知道香地瓜如何分辨雌果和榕果,如何分辨成熟未成熟的,那么对于我们在野外找到的成熟可食用的“香瓜儿”,我们怎么办呢?回答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赶紧吃!!!”至于为啥要赶紧吃呢,对我来当然是因为美味无可阻挡啦,况且我们那边还有一句俗语叫:请跟我用四川话来念,“六(lo)月六(lo),地瓜熟,六月半,地瓜烂”。这句俗语说明了这种美味的野果成熟期短暂,同时这种果实确实也很容易坏,不易保存,所以一旦你找到这种野果,就赶紧吃啦,不然小心被我抢走哦。附赠两张我们记录的吃货证据,哇咔咔。
吃以前(左图)、吃以后(右图)
PS:本文仅供娱乐,尚有很多科学问题并未作更准确的解释,待后续发表严谨的科普说明。
培养科学素养
正确地亲近大自然
增加亲子有效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