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露华清天气爽nbsp新为已

 

秋声夺人

节选自《四季小品》/朱伟

欧阳修有《秋声赋》,“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声在树间”,描写的是风中的萧杀之气。更早时间,庾信有"树树秋声、山山寒色"之句,这声还在树间——都是晚秋景象。

晚秋之时木叶摇落,我以为最美的是秋水——所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晚秋的好处是"纤尘不动天如水,一色无痕月共霜"。秋光清浅、秋明空旷,此时那水让天滤得净透,净透后那样成熟的恬淡,任何色彩都恬静地包容在他清潋的微笑之中。杜甫因此而有诗"秋水为神玉为骨"。

但如果将秋作为一个过程,秋的美丽其实不在这种清朗与逐渐的清静、清瘦与清寥,我不喜欢这过程中的秋风生哀、花落悲心。我喜欢夺人的秋声在早秋那种清高与清锐中的秋声浩荡。喜欢立秋前旷野里那种浩荡着的秋声夺人。

童年中郊外的夏夜是晴透得中间没有一丝阻隔,黑成那样纯厚的透,萤火虫在那样纯正的夜幕中真可谓"飞光千点"。在童年记忆中,我们捡冰糕棍,集在一起将它们编成笼子,抓来的纺织娘与金蛉子都挂在檐下,萤火虫则都在瓶子里。

△纺织娘:一种鸣虫。雄性的前肢摩擦能发出声音,每到夏秋季的晚上,常在野外草丛中发出“沙沙”或“轧织、轧织”的声音,故名。

△金蛉子:直翅目蟋蟀科的小鸣虫。夏季夜间活动为主,因其身体闪亮如金,鸣叫的声音清脆,犹如金属铃子的响声,故名。

躺在蚊帐里草席上,月光将窗外一堵粉墙映出坚硬的檐角的影子,萤火虫的光在瓶子里一暗一明地交错,纺织娘与金蛉子则也会在笼子里委屈地鸣。它们知道在笼里唤不来它们伴侣的温馨,因此在月光下的鸣没有旷野里那种清媚,却带着一种清悲,这清悲给童年带来清籁。

气爽词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柳永(北宋)

露华清。天气爽、新为已觉凉生。朱户小窗,坐来低按秦筝。几多娇艳,都总是、白雪余声。那更、玉肌肤韵胜,体段轻盈。照人双眼偏明,况周郎、自来多病多情。把酒为伊,再三著意须听。销魂无语,一任侧耳与心倾。是我不卿卿,更有谁可卿卿。

——赵长卿(北宋)

立秋民俗

立秋,秋季第一个节气,暑去凉来,禾谷成熟,是收获的季节。

从气候特点看,立秋时节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天气,往往要延续到9月下旬的秋分节气,天气才会凉快下来。

“立秋”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早在年前,古人就有“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的仪式。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承此俗,并杀牲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

贴秋膘

“立秋”这一天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但“贴秋膘”要适度。伏天人们胃口普遍较差,食欲不振,不少人会瘦一些,因此有了“贴秋膘”的习俗。专家提醒,适当的“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是若贴补过分,相对运动不足,消耗热量过低,则易导致“秋胖”。

啃秋

“啃秋”,也称“咬秋”,在立秋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

立秋养生

立秋后,天气变得凉爽怡人的同时也开始变得比较干燥,再加上不稳定的气温,给人的身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这个季节落叶纷飞,花木凋零,一些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往往会产生一种凄凉、苦闷之感。要克服悲秋情绪,在精神调养上,应培养乐观豁达的胸襟,保持心情舒畅,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

立秋后,虽然没有了桑拿天带给人的黏热之感,但气温仍会很高,暑气一时难消,在这样的天气里,极易发生腹泻和感冒。立秋后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注意气候冷热变化,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立秋后,天气渐凉,昼渐长夜渐短,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夜间较为凉爽,要小心感冒。中老年人、慢性病者、抵抗力较差的朋友要特别注意,夜间凉爽,晚上盖好被子,不要长时间吹风扇,空调不要开得太低,注意通风换气。

 今天9点53分,迎来立秋节气。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

立秋,降雨解暑气 

 

  中央气象台预报,预计6日20时至7日20时,新疆沿天山附近、东北地区大部、华北中部和东部、黄淮大部、江淮中西部、江汉、江南大部、华南东部、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贵州中南部、云南大部、西藏南部、海南岛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黑龙江东部、吉林中部、辽宁北部、北京西部、山东西北部和西南部、湖北西南部、湖南北部、云南西部等地的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上述部分地区伴有分散性的短时强降水或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立秋三候

  凉风至:立秋之日“凉风至”,“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秋为“揫”,“揫”就是敛聚。

  白露降:后五日“白露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但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寒蝉鸣:再五日“寒蝉鸣”。“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这是曹植诗。古人硬要分辨寒蝉小而青紫,其实应是蝉们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此时“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了。

 

以上节选自《微读节气》(朱伟著)

立秋习俗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因为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饭食清淡,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称为“苦夏”。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

  

称水

旧时,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根据水质轻重,推测秋水涨落。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立秋美食,美味清凉

西瓜

  立秋这天,中国人有“咬秋”的习俗。江苏各地会在立秋日吃西瓜,因为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

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清凉糕

  在浙江金华,清凉糕为立秋必不可少的美味。何为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龙眼

  立秋时节也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吃“渣”

  山东、四川等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立秋时节,这样养生

  立秋之后,暑去凉来,但炎夏酷热仍未消,天气逐渐转向干热,早晚凉爽,白天闷热。此时,人易倦怠、乏力,清热消暑要继续,但相对炎夏要有变化。

润肺柔肝

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燥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产生疾病。因此,需要润燥、养阴、润肺。可适当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润食品,益胃生津,有益健康。另外,肺盛之时易影响肝,而肝主情志,疏泄气血,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等表现,可通过养阴、柔肝、疏解等方法调理。

养阴清燥

秋燥症主要靠预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防治感冒

立秋后,白天炙热的气温到了晚上,就开始变得清凉起来,因此,早晚温差过大容易引起频繁感冒。专家提醒,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应更注意防止夜间着凉,尽量少用空调。可趁早晚清凉时分勤开窗户通风,流通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调养起居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

 

适量运动

立秋后,湿热仍没有完全消退,在这个时节进行健身锻炼应该避免运动量过大、活动过于剧烈。最好选择一早、一晚进行锻炼;太阳照射下不宜运动过久,以防体力消耗过大,暴晒灼伤皮肤;在高温湿热中不宜运动过于剧烈。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哪里治疗白癜风的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hscone.com/xgcf/681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