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那些叫惯了的老站名,到底该不该改

 

近日,网友“爱还会继续”在包头公交百度贴吧中发布一条标题为《[官方通知]1月线路改变及新车上线安排一览》的网帖,内容涉及了我市12条线路公交车的上线车型、线路走向、沿途设站、站名更新等。有网友表示:“以31路车为代表,终于没有像‘友谊大街’这样笼统的站名了。将站名具体化,方便市民乘车辨位置。”也有网友表示:“青年农场、二旅社、小白楼这些站名都没了。这些历史形成的传统名称应该保留,这也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一时间,关于“公交线路站名更新”的话题被热炒。

网友“爱还会继续”发布的网帖称,我市有12条公交线路更新了停靠站名,分别为4路、13路、17路、23路、31路、33路、36路、49路、52路、55路、60路、61路。同时,这些线路还统一配备了混合动力客车,数量不等。

站名更新较多的线路有:4路配车24台,站名更新6个:医院、东河维多利广场、巴彦塔拉东大街与利朗路口、包头市看守所、南绕城公路东口、青峰小区;13路配车14台,变更站名6个:东河长途站、汉庭酒店东河店、包二中、壕赖沟小学、奥宇新城、民生大街与北梁大街路口;31路配车14台,站名更新8个:燕赵大厦、市水务局、锡华世纪花园、包头宾馆、民族西路与乌兰道路口、民族西路与青年路口、民族西路与莫尼路口、包百超市海威店;33路配车20台,站名更新8个:钢铁大街与南排道口、包医一附院、纺织小区北门、繁荣道与富强路口、青山区南市场、繁荣道与幸福路口、青山路四道沙河桥、青山路北奔重卡。

其中,23路配车和站名更新最多,共有26台新车上线,站名更新20个:包钢十二中、美萌百货农贸市场、包医一附院、团结大街与阿吉奈道口、团结大街与民族西路口、市国土资源局、市总工会、青松小区东门、迎宾公汽宿舍、莫尼路与迎宾道口、邻圃道南口、富强路与文化路口、文化路与自由路口、文化路与民主路口、青山公安分局、青东东路与文化路口、青山路四道沙河桥、青山路北奔重卡、天福广场、会展中心。

根据网帖中发布的更新后的公交停靠站名,网友们纷纷表达着自己的看法。“32路公交车是在文化路上行驶,遇到的路口应该先说文化路再说某某路口,比如文化路富强路路口、文化路青东东路路口,这样统一规范应该会好些。”网友“晒女孩的小太阳”称:“23路车在团结大街上增加了两个新站:市国土资源局、市总工会,那21路、10路会不会也增加这两站?”有网友马上回复:“不是加站,是改名。以前这两个站分别叫冶金研究所、阿尔丁北大街。”

网帖中,停靠站更新后,33路车不再有“小白楼”一站。网友“爱还会继续”表示:“小白楼,这么好的名字弄没了。”还有网友称,不仅“小白楼”,很多老站名都没了。像60路车的二旅社站改为昆区长途站,5路10路车的青年农场站改为天福广场站。“最舍不得裕丰货栈这名字了,一开始巴彦塔拉大街的工农毛衣货栈和它一样,后来改成了王府涮肉这个名字……另外,这次大改名各种加‘包头市’和‘包’字。”

网友“蒙B”称,公交站名应本着长期稳定具有传承性、代表性的原则,王府涮肉、汉庭酒店、居雅企业之类的就不应该出现。网友“ddh”回复称,还是稳定点好,就算几十年后再去北京找公主坟也不会改名而找不到,这就是传承的重要性,时间长了就会有历史感,青年农场就是这样的站名,取消了怪可惜的。“估计不是一些商家出钱找公交公司要求冠名的吧?”网友“我爱斗爱我”表示:“历史形成的传统名称应该保留,也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青年农场、二宫等还是不改的好,有人说农场早不存在了,改了无妨。但北京的二里沟、三里屯、大北窑早就没了沟、屯、窑,但地名被保留下来了,成了城市历史的一部分。”

还有网友总结道:“从站名更改来看,公交公司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大部分站名改得很妥当很成功。提出些不足之处是想让这项工作精益求精好上加好,没有吹毛求疵的意思,望公交公司相关人员能理解。”

针对网传的“1月线路改变及新车上线安排一览”这一网帖,记者采访了包头市公交集团公司运营部的马部长。

马部长告诉记者,关于部分公交线路换新车及站名更新,目前方案还没有具体实施,因此网上发布的消息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们计划在元月底以前上台新车,现在新车还没有全部回来,因此,究竟什么时候正式实施,时间上还不好把握。本次计划调整的公交线路有13条,涉及到部分站名要变更。目前,有些站名已经正式更改,还有一部分,由于冬季施工不便,准备在春夏季进行。”针对网友所说的有些具有历史感和城市记忆的站名消失了,马部长表示,网友们一直对此事各持己见。“像青山区‘四角’,很多老市民知道,但一些年轻人和外地来包的人群就不熟悉,在地区上也找不到这样的名字,这给一部分人带来了困扰。改成‘文化路与富强路交叉口’后,这下位置就明了多了。很多老地名,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我们不一定通过公交站牌这样的形式去保留它的历史,公交停靠站名的设立,首先考虑的还是给市民出行带来更多的方便。”(包头晚报记者贾婷婷)

尹六窑子、甲尔坝、万水泉,包头这些老地名都谁起的?

“甲尔坝”、“赵家营子”、“曹家营子”、“昌福窑子”、“万水泉”、“厂汉村”、“美岱桥”、“二十四顷地”……提起这一个个熟悉而又拗口的地名,即便是土生土长在包头地区的人,也不一定能准确说清一些村落名称的真正含义及由来。

其实,无论是以汉语,还是以蒙古语音、藏族语音或几种语音混杂命名的自然村落,都有其明显的历史时代特征和浓厚的地域、宗教、民族特色,其名称的来源与背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以地形地貌命名

清朝康熙末年范昭逵《从西纪略》记载:“蒙古以物名地,率多类此。”

很多村镇是以所处的位置命名:如“后营子”,“后营子”原系蒙古语,是白石头的意思,这是因为村落最初建在今后营子村东北产白石头的小山下。不久之后,在该村的前面即向南六里处,从外省来的农民也建立了一处村落,所以人们便把这两个村子分别叫后营子和前营子。

“井坪”,位于东河区西脑包北,蒙古语为牧场,自清代晚期,该地区陆续有山西忻县农民来此租地垄葱种瓜,所产大葱味浓醇厚,所产香瓜,香甜可口,曾名扬包头市。此外还有“圪奔沟”,村名为蒙古语,意思为弯曲不平的地方,该村位于东河区城区以北;“赛忽洞”,紧依东河城区,村名为蒙古语,意为好水井。“壕赖沟”,东河城区东,村名也是蒙古语,意为弯曲的沟。

“阿塔”,蒙古语为有金子的山,现今固阳县金山镇因北靠阿塔山,故称金山镇。“圪旦”、“圪堵”,东河区有王家圪旦,九原区有索家圪旦;九原区有段世圪堵、南圪堵和乔圪堵,之所以起名“圪旦”与“圪堵”,就是缘于本地人把地形凸起的地方叫“圪旦”或“圪堵”,两者稍有区别就是叫“圪堵”的村名多靠近黄河,因害怕水淹便将村落建在高处。“土黑麻淖”、“明沙淖”两个村分别位于九原区和土默特右旗,“淖尔”蒙古语意为“湖泊”,也因两村周边曾有湖泊,因水而得名;“脑包”,如东河区的“西脑包”。“脑包”也译作“鄂博”、“敖包”,原是蒙古人做路标和界标的石堆。清乾隆年间,当地蒙古人在此砌起一座脑包,后形成村落;此外还有“善岱”,蒙古语为低洼、壕沟之意。

以定居者情况命名

自明朝中叶俺答汗与三娘子“放垦”,直至京绥铁路年修至包头,更多的晋北、陕北、冀北汉民走西口来到包头,以这些初始定居者的祖籍地命名的村落散布于包头市各旗县,十分常见。

在包头,人们能够发现许多村名叫什么“窑子”,如九原区的“尹六窑子”,青山区的“昌福窑子”,石拐区的“二相公窑子”等等。这是因为最初从外省逃荒来此的贫苦农民,无钱建房,多挖窑洞居住。“二相公窑子”位于包固公路15公里处,在清代,因村里出了文人相公,排行老二,人们便把该村叫作二相公窑子。还有东河区的“刘柱窑子”,因最早来此定居的刘柱,所以人们便取村名叫刘柱窑子。

以当地住户从事的生产劳动命名,如石拐区的“西胜店”,西胜店村位于包固公路大德享收费站以北14里山沟内,在清末该村老户石三栓曾开车马店,店名叫西胜店,接待过往客商和大车,故而得名;“银匠窑”,位于东河区巴彦塔拉东大街,因清同治年间有一张银匠在城里设银匠炉,而其家住在城郊东南的村庄,便起该名。此外还有“马场”,“大德恒”,两地紧邻,因清代包头有家“蒙古行”叫“大德恒”,在这里设场放牧,而放牧地点正是现如今的“马场”,所以两村皆有现如今的村名。

另外,还以村子的人口、居住状况等命名,九原区的“哈林格尔村”,蒙古语意思为“二十户人家”,东河区的黑麻板村,蒙古语译为“简易的房子”。

以名胜古迹命名

众所周知,包头地区有很多历史文化留下的印记,而不少地名又与此有关。

以长城命名,在包头赵长城沿线一带的村落,有的村名就与赵长城有关。二相公窑子东北一里处叫古城壕,相传古时也是个村落,今已变为耕地。由东边墙村往西行约四里,便是今青山区兴胜镇的西边墙村,因本地人把赵长城叫边墙,这两个村都在边墙通过的地方,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所以才分别取名东、西边墙。再如九原区原新城乡境内的边墙壕村,也是因赵长城通过该地而取名的。

以历史遗址命名,如九原区麻池镇“古城村”,是西汉时期临沃县城址,分为南、北两城,它也是迄今汉朝在包头地区修建的最大城郭;“古城湾”,因西汉时期的稒阳县城址设于此,再加上紧依黄河一湾道,故起此名;土右旗的“石人塔”,得名于村旁一小山上有尊古代石人。

还有的村名,来源于一段传奇式的故事。如现今的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在该镇原果树队村位置,清朝中叶走西口来此的山西人发现该村内有许多泉眼,这里的泉水虽值严冬,但不结冰,泉水涌出胜似温泉。由于该地泉眼众多,当地居民称呼这里为“乱水泉子”,因该名字不雅,后来在民国时期改名为“万水泉”。

广受藏传佛教传播影响

明朝隆庆年间,阿拉坦汗(亦称俺答汗)在包头市土右旗美岱召屯定居后,被明廷授镀金银印,封为“顺义王”。自此,阿拉坦汗皈依藏传佛教——喇嘛教,并在大青山南北建了不少喇嘛寺庙;前清时期,清廷亦把佛教奉为国教,继续在各地修建寺庙,包头地区更是寺庙林立,喇嘛众多,不仅有最早的喇嘛寺庙“美岱召”,还有自治区境内最大的喇嘛寺庙“五当召”,更有分别掌管着西到宁夏,东至呼市之间所有喇嘛寺院行政工作的旗庙“梅力更召”、“昆独仑召”与“沙尔沁召”。

那时,包头地区特别是沿大青山一线形成的村落名称,大多与喇嘛教有联系。如喇嘛营湾、大股、圐圙、甲坝、盖等名称至少有20多个,其历史典故大多是由于曾经有喇嘛在当地活动、生息、居住或逗留过。

“沙尔沁的辣椒,海岱的蒜,鄂尔格逊的闺女不用看”这句民间谚语,说的是三个村落的特色,非常诙谐。人们用“顺口溜”很上口押韵地把饶有特色的主要村落名字串连起来,说起来顺口,记起来容易,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来源:包头晚报、正北方网,图片来源于网络包头新闻网编辑霍天舒综合整理)

点击此处识别







































北京的权威白癜风专家
专家详细介绍白癜风丸说明书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hscone.com/xgjg/730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